但事實上在威尼斯就算有google map, 但由於巷道很窄, GPS收訊並不好, 常常定位錯誤, 而威尼斯又是少數沒有車子的城市, 也沒有google 街景可參考。但有幾個小訣竅:
1.利用大運河, 沿著大運河走再往旁巷子鑽, 只要注意大運河相對位置就不易迷路.
2.交叉路壁上會有PER S.MARCO指標 (PER就是義大利文的:往), 有指方向的作用.
由於定位不準, 手機路徑記憶誤差太大就刪了, 只能憑記憶劃出大略路徑.
搭完貢多拉船後,走到聖馬可廣場,女導遊再一番解說之後,就去吃墨魚麵了:
裡頭人很多,坐得很滿,
墨魚麵是裏上墨魚汁的,吃完嘴巴牙齒都是黑的。
第二道是炸海鮮,感覺比卡布里島的炸的好,花枝沒有過老。第三道是提拉米蘇,不過因為不夠冰軟化了,再加上看起來和台灣外賣的品質也差不多,就沒拍了。我們吃完墨魚麵(這家不是網路很多人推薦的那家)後, 先去Venchi吃冰
冰淇淋是名不虛傳的好吃, 女導遊說的好, 歐洲的吃是一分錢一分貨, 因此冰淇淋也較貴(二球3.5歐元左右)
往大運河里亞托橋方向進行
里亞托大橋(里阿爾托橋; Ponte di Rialto)是義大利威尼斯3座橫跨大運河的橋樑之一,也是其中最古老的一座。里阿爾托橋屬於文藝復興風格,也被稱為「白色巨象」,兩旁則是市場及餐廳。歷史上第一座跨越大運河的橋梁是由Nicolò Barattieri於1181年設計的一座浮橋。
這座橋被稱為錢幣橋,大概是因為造幣廠位在東面入口附近。
位在東岸的里阿爾托市場後來逐漸發展,重要性的上升也讓浮橋的交通流量增加。因此,它在1255年被改建成木橋。這座橋擁有有兩段傾斜的橋面,並在橋中央的相連結,橋中央的部份可以移動,足以讓高大的船隻通過。
位在橋樑附近的市場最終導致橋樑的名稱改變。在15世紀初,零售商店分別沿著橋樑的兩側設立。租金增加國家財政收入,這有助於維修橋樑。
木材建造的橋樑必須非常注重維護的工作。Bajamonte Tiepolo在1310年領導的革命曾燒毀這座橋的一部份。這座橋在1444年因為人群擠到橋上欣賞船支遊行而倒塌,並且在1524年再次倒塌。以石橋來重建的想法首次在1503年被提出來。在些下來的數十年中,人們曾先後提出幾個不同計畫。
義大利政府在1551年要求設計師提出里奧托橋的重建計劃。幾位著名的建築師,例如桑索維諾(Jacopo Sansovino)、安德烈亞·帕拉弟奧及維尼奧拉(Giacomo Barozzi da Vignola)都曾提出重建計畫,但所有的方案都包括幾個古典的橋拱設計,當局認為並不適合這座橋。甚至偉大的米開朗基羅被認為是橋樑設計師的人選。
目前橫跨大運河的單拱石橋里阿爾托橋是由安東尼·龐特(Antonio da Ponte)所設計的,完工於1591年。兩邊傾斜的橋身被引導到中央的門廊。因為這次橋樑工程被認為過於大膽,所以建築師文森諾斯卡莫齊(Vincenzo Scamozzi)預測它將會倒塌。里阿爾托橋後來成為威尼斯建築的代表之一。
今天,商店與攤位充斥里阿爾托橋的兩側,也讓這裡成為威尼斯一個主要的旅遊景點。
過了里亞托橋, 是個非常熱鬧的市集, 旁邊是教堂
裡奧多聖雅各伯教堂 Campo San Giacomo
我們往大運河方向進行,經過魚市及菜市場
西瓜一片一歐元, 沒買..
空空的魚市,已清洗乾淨,應該是早市吧?
大運河旁不怕人的海鷗
水道縱橫,可愛的小巷弄
本來在google map上看到威尼斯大學在附近, 但找不到, 約3點時就往回程"聖馬可廣場"走.
中間有個小廣場看到粉彩明信片, 進去買了幾張
回到廣場前先去Shopping!! 看女主角手中的提袋
集合後Paul帶我們往教堂後方走,又可以從另一角度看嘆息橋
沿岸有一個艾曼紐二世 (The Victor Emmanuel II Monument)雕像
這裡是大運河的末端了,遠處隔岸可以看到聖喬治.馬喬雷小島上的教堂 (Chiesa di San Giorgio Maggiore) ,仔細一看,前方有一個和教堂完全不搭的雕像,應該是一些現代藝術展覽的臨時性的雕像吧?
不知道是不是角度的關係,這座教堂鐘樓感覺比"比薩斜塔"還要斜。
接著在岸邊等了有點久的船,看到Paul不斷的和船員討論,還好最終還是坐上船了,
我們這次航道方向和早上來的方向相反,由主島和朱代卡島間的水道順時針前往碼頭,經過了大郵輪停靠碼頭,起碼看到三艘郵輪,怪不得今天遊客那麼多。
最後回到早上來的碼頭,坐上遊覽車,準備晚餐及住宿。
晚餐為中式六菜一湯,店名為中國酒家(但不是真的酒家,和一般中式餐廳一模一樣)。
吃完飯後往威尼斯小鎮的 Crown Plaza旅館住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